跳到主要內容區

預防漢他病

鼠疫簡介
 

壹、疾病確認 (Identification)

        存在囓齒類及其跳蚤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並藉跳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其最初反應為跳蚤咬傷部位臨近的淋巴腺發炎,這就是腺鼠疫,經常發生於鼠蹊部,少發生於腋下或頸部,受感染的淋巴腺發炎、紅腫、壓痛且可能流膿,通常會有發燒現象。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變不明顯的病例,皆可引起敗血性鼠疫,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包括腦膜。肺的次發性感染可造成肺炎、縱膈炎或引起胸膜滲液。次發性肺鼠疫在疫情的控制上特別重要,因為其痰之飛沫傳染是原發性肺鼠疫及咽鼠疫之來源。更進一步的人與人之間傳染可造成局部地區的爆發或毀滅性的大流行。未治療的腺鼠疫其致死率為50%,很少出現短期而局部的感染(輕微鼠疫)。鼠疫桿菌曾於肺鼠疫病人的無症狀接觸者喉嚨中培養出,未經治療的原發性敗血性鼠疫及肺鼠疫一定死亡,現代醫療已可顯著降低腺鼠疫之致死率,及早的發現及治療亦可降低肺鼠疫及敗血性鼠疫的致死率。欲快速診斷鼠疫可用顯微鏡直接檢查淋巴腺腫抽出液、痰或腦脊髓液,發現卵圓形、革蘭氏陰性、兩極濃染的鼠疫桿菌。螢光抗體檢驗較準確,特別是對於散發病例的確認。ELISA則用於早期快速診斷急性病例。確定診斷須從淋巴腺腫、血液、腦脊髓液或痰液中培養及辨認出鼠疫桿菌,或抗體效價有四倍的上升或下降,被動血球凝集試驗(PHA test) 經常用於血清學診斷。

 

貳、致病因子 (Infectious agent)

鼠疫桿菌 (Yersinia pestis)

 

參、發生情形 (Occurrence)

        歐洲自中古時代以降數百年來即有數次大流行,死亡枕藉,名為黑死病震撼全歐,法國細菌學者耶先於我國光緒二十年香港鼠疫大流行時,始發現其病原細菌,爾後更由香港傳播各地, 公元1910─1911年我國東三省及北部諸省罹患鼠疫者,計有六萬人之多,而我國之防疫設施亦由此開始。本省最初發表鼠疫之時間為光緒二十二年 (1896年) ,嗣後每年皆有病例發生, 其中尤以光緒二十七年 (1901年) 患者4,496人,死亡3,670人及光緒三十年 (1904年) 患者4,494人,死亡3,370人,兩年為最猛烈。經過長期防疫工作,自1918年起,台灣便不再有鼠疫,但於本省光復初期,因省內外交通頻繁而海港檢疫工作一時停頓,民國三十五年遂有鼠疫再度侵入 (14名病例),但政府馬上採取積極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故台灣地區自民國三十七年起已無病例報告。民國三十九年金門發生病例迄民國四十二年亦告絕跡,目前鼠疫之流行地區主要為南美洲、非洲及東南亞。

 

肆、傳染窩 (Reservoir)

主要為野生囓齒類動物

 

伍、傳染方式 (Mode of transmission)

        腺鼠疫主要由被感染跳蚤 (尤其是~bi2;Xenopsylla cheopis~i;印度鼠蚤) 叮咬吸取人類血液或是人類處理被感染動物 (尤其老鼠和家兔)的組織時,不慎接觸膿液而感染。肺鼠疫和喉鼠疫藉空氣散播,吸入飛沫 (原發性肺鼠疫病人或已發展出末期鼠疫肺炎的腺鼠疫病人之飛沫) 而感染。

 

陸、潛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腺鼠疫二至六天。肺鼠疫二至四天。

 

柒、可傳染期 (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腺鼠疫不直接自人傳染予人 (除非接觸膿液而感染) ,末期的鼠疫肺炎另當別論。且蚤可保持傳染力數月。

 

捌、感受性及抵抗力 (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一般人普遍都具有感受性。復原後的抵抗力相對上仍不足以防禦鼠疫桿菌大量侵入。

 

玖、防治方法 (Methods of control)

一、預防措施:

最主要為避免被跳蚤叮咬及暴露於肺鼠疫病人活動地區。

   (一)在流行地區宣導民眾此疾病的傳染方式,防止囓齒類動物進入住屋並避免接觸及處理其死屍,但須報告衛生當局。

   (二)定期調查囓齒類動物之族群,並評估其鼠病流行情形及衛生防治計畫之效果。

   (三)清除鼠類及蚤類,殺蟲劑必須經過實驗,針對當地蚤類確實有效方可使用,滅蚤須在滅鼠之前或同時進行。因為老鼠死亡時其寄生之跳蚤有可能跳到新的宿主 (人) 繼續吸血。

   (四)來自疫區之輪船或倉庫須防鼠、滅鼠及滅蚤、貨櫃須蒸燻除鼠。

    (五)死菌疫苗主動免疫可提供數月防護力,適用於高發病率地區的居民、旅客、處理鼠疫桿菌或被感染動物的實驗室人員或防疫人員,且須與其他防護方法一併使用。

二、病人、接觸者、周圍環境之處理

   (一)報告衛生當局。

   (二)隔離:

        即刻以有效安全的殺蟲劑撲滅病人身上、衣服的跳蚤,病人最好住院,肺鼠疫和腺鼠疫末期的病人尤須嚴格隔離,以防空氣傳染,俟抗生素治療三天病情好轉以後方可解除,腺鼠疫病人假如無咳嗽及胸部X光檢查無病灶,在有效治療開始後則須小心處理其膿液及排泄物三天。排泄物及污染物須消毒,病人出院後須實施終期消毒。鼠疫死者的屍體在處理時,務須符合無菌操作的規定。

   (三)腺鼠疫接觸者應實施滅蚤並監視七天,且實施預防投藥步驟。肺鼠疫接觸者應進行預防投藥(成人每天tetracycline15-30mg/kg或sulfonamide 40mg/kg分四次服用,連續服用七天) 並監視七天。每天至少量體溫四次,一旦出現發燒或其他的臨床症狀即立刻施以追加治療。

   (四)調查接觸者及感染源。

特定療法:

        streptomycin, tetracycline, chloramphenicol及早使用有效 (肺鼠疫發作8-24小時內),penicillin無效。在對藥物治療有滿意的反應後。某些病人在第五、六天會呈現自限性的突發性發燒,但是並沒有任何其他的症狀,可能是該感染原對藥物具有抵抗力或是發生其他併發症,此時應立即採取病人的痰檢體,再依據檢驗結果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若發現化膿性淋巴腺腫應予以切開及引流。

                                                         本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